形态描述
形态
雄性成鸟:头顶、后颈、耳羽及颈侧均黑色;眉纹白色,自嘴基向后伸达至颈部;眼先及前颊红褐色;上背及两肩鲜红栗色,腰深灰色;后颈与上背间有一蓝灰色横带,下延至下胸;两翼除大覆羽与背同色外,其余覆羽大都暗蓝灰色,初级覆羽以及飞羽等转为黑褐色,初级飞羽的外缘渐转为与背同色;尾羽黑褐色;外侧二对,除羽基及部分外翈外,纯白色;颏、喉白色;上胸有一宽阔黑带,与颈侧的黑色相连;下胸蓝灰色,并延伸至两胁;腹白;尾下覆羽沾淡肉桂红色;翼下覆羽白色;胁羽灰或灰白色。
雄性幼鸟:上体污灰,满杂以黑褐色条纹;背、肩及内侧翼羽的羽缘均似成鸟的鲜红栗色;下体满杂以黑褐色条纹,但较上体的为细,胸及两胁已呈现成鸟的灰色。
虹膜黑褐;嘴黑色,脚皮黄色,趾稍暗,爪黑褐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) 25,29.5 193,176 12,11.5 91,91 85,79 21,21
幼♀(1) 15 174 11.5 89 79 21
雄性成鸟:头顶、后颈、耳羽及颈侧均黑色;眉纹白色,自嘴基向后伸达至颈部;眼先及前颊红褐色;上背及两肩鲜红栗色,腰深灰色;后颈与上背间有一蓝灰色横带,下延至下胸;两翼除大覆羽与背同色外,其余覆羽大都暗蓝灰色,初级覆羽以及飞羽等转为黑褐色,初级飞羽的外缘渐转为与背同色;尾羽黑褐色;外侧二对,除羽基及部分外翈外,纯白色;颏、喉白色;上胸有一宽阔黑带,与颈侧的黑色相连;下胸蓝灰色,并延伸至两胁;腹白;尾下覆羽沾淡肉桂红色;翼下覆羽白色;胁羽灰或灰白色。
雄性幼鸟:上体污灰,满杂以黑褐色条纹;背、肩及内侧翼羽的羽缘均似成鸟的鲜红栗色;下体满杂以黑褐色条纹,但较上体的为细,胸及两胁已呈现成鸟的灰色。
虹膜黑褐;嘴黑色,脚皮黄色,趾稍暗,爪黑褐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) 25,29.5 193,176 12,11.5 91,91 85,79 21,21
幼♀(1) 15 174 11.5 89 79 21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此鹀以具有特殊的鲜红栗色背部,及上胸的黑带与下胸的纯灰色等形态特征,与其它各种鹀显著区别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) 25,29.5 193,176 12,11.5 91,91 85,79 21,21
幼♀(1) 15 174 11.5 89 79 21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2) 25,29.5 193,176 12,11.5 91,91 85,79 21,21
幼♀(1) 15 174 11.5 89 79 21
生物学
生态 此鸟属于高山草甸、草原和灌丛鸟类,栖息于青藏高原山柳灌丛地带。由于数量稀少,不易见到。据李德浩等6月底曾见亲鸟寻食育雏。食物主为鳞翅目幼虫;采得的亲鸟,嘴上还衔着夜蛾科幼虫。
生境信息
此鸟属于高山草甸、草原和灌丛鸟类,栖息于青藏高原山柳灌丛地带。由于数量稀少,不易见到。
国内分布
藏鹀为我国特产鸟类之一,仅分布于青海玉树扎多至油麻等和昌都北部澜沧江上游一带。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藏鹀是我国特产鸟类,在动物区系和鸟类分布上有一定的科学意义。
经济用途
经济意义 藏鹀是我国特产鸟类,在动物区系和鸟类分布上有一定的科学意义。